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的首诗被传唱千古,激起了人们无限的回味与反思,除了写实的风景体验之外,同时以景喻情,说明一个人受限于环境及个体的认知,真正认识自己实在太难。
"认识你自己。"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就雕刻着这句话,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
可见认识自己不但是一件不容易,同时也是非常重要之事。
问题已然提出,不过如何解决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于普通人而言,职场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段漫长时光。
不管是初入职场还是在职场中跳槽,经常大家开的一句玩笑话就是:欢迎你找到组织了。
貌似有点地下工作者的味道,其实并不是,而是个体和组织正是职场中最重要的概念。
俗谚说活到老,学到老,在职场中认识自己同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轻则明白自己在组织中所处的位置,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重则是通过理解组织的本质规律,为自己的工作赋能。
所以,一本《李育辉组织行为学讲义》也许能够成为我们在职场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李育辉在书中如是说道:人一生会不断地进行自我管理和对他人的管理,了解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基本规律是我们的本能。
而最终的目的则是:助你变得更宏大、乐观和进取,通过扎实学习,最终用科学的逻辑体系武装自己,从而走得更稳、更远。
01
个体很弱小,组织很庞大,庞大到许多人看到组织行为这四个字就想绕着走了。
估计不少人看到本书的书名会被吓到,这也太宏观了吧?
作为个体来说,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成了,难道要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知识吗?
带着好奇心翻开《李育辉组织行为学》之后,就会发现原来这根本不是问题,组织行为学的知识原来是这么有趣有料,更重要的一点是超强的理论和实用性的结合。
读一本书,最重要的是看一本书是以什么样的逻辑方式来构建。
本书是从激发个体到经营团队,再到重塑组织,最终是谈组织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逻辑顺序是从个体到群体,再到个体与群体的辩证关系,让读者先从认识自己和他人出发,然后才上升到如何认知个体组成的组织最终是如何运作。
人在职场飘,如何不挨刀?
估计不少人曾经这样感叹过,因为身在职场,如果运气好进入一个非常融洽的组织,大家关系是合作开放,挨刀的几率会很小。
如果是进入一个狼性的组织,甚至有末位淘汰制的组织,估计要挨刀的几率就大了许多。
不管在什么样的组织中,按照国际上认可度最高的大五人格模型,即用责任心、情绪稳定性、宜人性、开放性、外向性五大要素来测量人格。
这种测量差不多可以涵盖所有类型之人,几乎每个组织中都有匹配之人,
那么为什么总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有的倾向于合作共享,有的则是背后动刀动枪呢?
这些问题看上去和组织性有关,其实也是和个人在面对什么样的组织如何反应有关了。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李育辉组织行为学》有所体现,读完后让人有茅塞顿开之感。
这也为什么虽然本书看上去题目很大,却强烈建议读一读的原因所在:要在知道他人的基础之上,深刻地理解自己。
比如在个体这一大章中,提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为什么现在更容易丧失工作的意义感?
有人说,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不快乐的工作。
在书中,李育辉通过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对于个体来说,探讨工作的意义,则能理解工作意义为什么会缺失,是所在组织的问题还是个体的想法有问题。
从中,也许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方法总比问题多,知道了内生的底核问题,就能对症下药了。
如在工作中是不是可以调整态度,自我去寻找或者建议部门领导去改革,又或者本身就是一个部门领导的话,直接着手去改进。
最终达到李育辉中书中所说的工作重塑,让自己及组织都能找到工作的意义感。
在综合理解个体的基础之上,然后继续往前,那就要明白自己所在的组织到底是个什么模样了?
02
网上有一个流行辞职段子,某位员工辞职时写了原因:胃不好,消化不了领导画的饼。
是员工自身的问题,还是所在的组织出了问题呢?
段子有意思,更有意思则是段子背后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对应的则是一个组织如何经营和运转的及与个体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自从组织这个理念诞生以后,个体和组织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合作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动和迭代之中。
哪一种组织形式最好,哪一种经营方式最佳,组织如何选择最恰当的员工等等,这些既是组织的疑惑,也是个人需要面对的。
大饼可以画,但是这个饼如何画以及组织为什么热衷于画大饼,在书中就能看到一点端倪了。
对于个体而言,特别是身在职场当中,我们需要面对的就是一个个组织。
大到集团性的组织,小到一个团队的小组织,如何理解这个组织,也会让每个人真正能够认清现实,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正确应对。
这无关乎套路,而是关乎个体如何在组织中担当好组织给予的角色身份。
哲学中有经典三问,其中一问就是:我是谁?
这个问题很难有标准答案,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除了是本色演员之外,也扮演不同的角色。
莎士比亚说: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舞台上的演员。
在父母眼中,你是孩子;在孩子眼中,你是父母;在公司中,你是职员或是部门领导,在家中又变成了丈夫妻子,在超市,你是一名无声无息的顾客,在供应商眼中,你可能是难缠的客户等等。
而不同的角色担当过程中其实是有冲突的,如果角色转变过快,人就会产生疲劳和倦怠,所以回家不愿上楼,也想缓一缓了。
正如一位网友感叹的:今天终于见识到,下班到楼下不回家,坐在车里静静抽烟的男人了 。
面对如此困境,是个体也是组织需要解决的问题,李育辉在书中说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帮助个体进行角色管理。
至于如何管理,那就涉及相应的科学方式和手段,理解这些对于个体而言,也是一个不错的借鉴和学习。
仅仅做好角色只是职场中的第一步而已。
一个人如果想获得成功,在组织中获得认可,工作起来如鱼得水那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性格特殊,没有哪一位是圣人,自带光环可以吸引他人,所以那就需要真正是在理解他人的基础上融入团队。
在书中也谈到团队认可的问题,比如苹果已经过逝的乔布斯脾气臭那是出了名的,特斯拉的马斯克被认为最没人性味,维珍集团的董事长理查德很容易害羞。
这三位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领导者,但不妨碍他们获得员工和团队的认可,那又是为什么呢?
答案很复杂,涉及到组织行为学的方方面面。
这些点都在书中有涉及,阅读完之后,其实能够直观的感受到一点,李育辉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诠释非常到位,能够让人明白问题到底在哪里,解决方案又是什么?
这种解决方案,不仅仅适合领导者来看,也适合个人来看,毕竟每个个体合在一起才是组成了组成,才导致最终的组织行为或者说形成文化共同体的。
读完这本书后,通过书中诠释的理论与实践的集合,让人有个错觉,那就是没有一定的阅历和对人性的洞察是无法写出这本书的。
正如有位朋友看到此书名,说是不是位大叔写的呢?
然而,本书的作者却是位美女,倒是让人惊叹莫名了。
读完此书,再看李育辉自己写的序,能够达到她所期望的那种目标:你要的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顿悟,是可以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对泛泛的经验主义、成功学说的盲目遵从。
所以,别被书名吓到了,跟随着李育辉走一次认识自我,认清组织的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