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被称为工业之母,小到螺丝针扣、大到轮船导弹火箭,这些设备的生产都离不开机床。建国后,中国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化迈进,国家在东三省建立的十八家机床生产企业,成为第一批拓荒者。在之后的半个世纪里,他们代表着中国“工业母机”的最高水平,见证了中国机床的兴衰。
改革开放后,一些老牌工业强国德国、日本等外国机床开始纷纷涌入中国市场,中国也逐渐从重型工业为重心向更多工业类型转化,东北机床企业的优势地位不再。1993年,在沈阳市政府主导下,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第三机床厂等4家工厂联合成立了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这就是沈阳机床。
新成立的沈阳机床,并没有大放异彩,反而陷入低谷。从1993年到2002年,由于订单少、效益差,公司大幅裁员,在岗人员从2.7万缩减到1.1万,削减比例达到60%。这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他就是时年37岁的关锡友。
关锡友大学毕业后就进入机床厂工作,擅长技术领域。在被公司派去日本接受国家重点引进项目技术培训期间,关锡友被日本工业制造的先进程度震撼到,下决心把技术带回中国,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
2002年,关锡友接手沈阳机床,担任总经理一职。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把工厂非主营业务剥离出去,然后进行一系列并购重组,拿下德国希斯、云南机床、昆明机床,然后通过技术研发和体制改革,开始了一路飞奔。日本马扎克、德马吉、森精机等,都成了沈阳机床追赶的目标。2011年,沈阳机床凭借27.83亿美元的机床销售收入规模,一举登上世界机床行业排行榜第一位,市值突破千亿。
但是,随着机床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行业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中国机床产值集中在中低端产业链的短板逐渐被暴露出来,高端技术研发跟不上海外厂商脚步,国内高端数控机床市场几乎被几大国外巨头垄断,中国机床企业利润变得越来越低。
沈阳机床盛景之下收购的德国希斯,受制于德国法律,技术不能外移。因为没掌握高端数控产业核心技术,沈阳机床与德国、日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关锡友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一面努力转型,一面组建了由70多人组成的研发队伍,每年以过亿元的力度投入,立志研发出高端机床。
由于所有的研发后果不管成不成,都由公司自主承担,到研发出i5智能机床,沈阳机床先后耗资超过11.5亿,而且上市之后这款机器销量并不好,这让企业无形中陷入了负债。从2013年开始,沈阳机床一路滑坡,到2019年跌出全球前10,负债超过50亿。再次陷入低谷的沈阳机床,因无力偿还债务,2019年8月接受了通用技术集团的破产重组。
由低端向中高端、智能化转变,是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沈阳机床坚持持续自主研发、打破国外巨头垄断的想法也没有错误,但巨额的研发成本已经远远超出了企业能承受的范围,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
中小企业创新升级,如果能够和外部资源对接,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依托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就能大大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更迅速地把技术成果转化为市场效益。企知道产学研能够帮助企业精准对接顶尖专家,结合企业所属行业、具体发展阶段、技术难点等定制可落地方案,帮助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少走弯路,超越同行竞争对手。